小敏是本市一家私营体检中心的护士,她告诉记者,以前经常会遇到来 “代检”的 “枪手”, “基本上都是要体检的人和枪手一同前来,验血由枪手出面,其他项目由本人自己来。”
“有一次我们抓到一个找枪手来抽血的体检者,他当场就给我们跪了下来。”说到这里,小敏忍不住感慨,“我们也知道他们都是迫不得已,但凡没什么问题的,也不会找人来代检。”
可是,小敏也透露,只要被发现是 “代检”的,他们一定会指出并不再继续为其体检。 “如果我们发现而不指出,这对我们体检中心的声誉会造成不好的影响。”声誉受损,是私营体检中心最担心发生的事情,由此,他们会想方设法防枪手代检。
小敏介绍,到他们体检中心做入职检查的,都要带着身份证与体检表,并且体检表上要有清晰的免冠照片。
“我们会先对照照片,如果明显与本人不相符的,我们就会提高警惕。随后询问他们身份证号码,如果背的有些结巴,我们基本就能认定是代检的枪手。”
如果 “枪手”连被体检人的身份证号码都能熟练地背出来怎么办? “那也没有关系,这种代检的人一般都有些心虚,我们还会询问一些其他信息,一般都会露馅的。”
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入职者不愿以真实的健康信息示于用人单位?那名医院负责人分析,目前的用人环境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,岗位少但求职者甚多,由此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,可选择范围很大。
该负责人举例说明, “如果一个求职者是乙肝携带者,这个病本身不具传染性,若肝功能正常的话也不会转化为肝病患者,但这个病很可能成为他求职的绊脚石。”如此看来,求职者内心自卑的心理与担心不被录用的心理掺杂在一起,便可能使他们萌生寻找 “代检”的念头。
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, “乙肝携带者”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已经变得有些特殊,因为社会各界出于善意的宣传反而使公众对 “乙肝携带者”形成过度反应。 “很多时候,歧视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。”顾晓鸣认为,社会在加强宣传防治乙肝的同时,无形中为社会公众强化了对乙肝的歧视。如此一来,患者本人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的压力,更要面对疾病之外来自社会的诸多压力,如各种就业限制或歧视。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为 “代检”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。
美国的苏珊·桑塔格曾在《疾病的隐喻》一书中指出,不易治疗又容易传染的疾病,病人往往没有在身体上死亡,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谴责就已经宣判了他们另一种形式的死亡。得病本身并不可怕,然而“隐喻”后疾病给患者本人造成的痛苦会比真实的疾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“企业的人事部门在招工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。”顾晓鸣认为,人事部门并不是医生,他们在招工过程中秉着 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态度,这样便间接造成一些乙肝携带者在入职体检时找 “枪手”。